5月28日,學校放歸宿假,應民盟瀘外支部主委范正權邀請,徒步天仙洞景區,走進美麗大自然。
天公作美,連續下了幾天的雨,終于在今天放晴。心情倍爽,雖有太陽,但溫度適中。我們一行11人懷著愉悅的心情,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美麗。特別要提到的是:中華詩詞學會會員、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、四川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、瀘州市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、瀘州市楹聯學會會長、民盟瀘外支部宣傳委員劉盛源先生也與我們一道徒步,一路為我們解說天仙硐的傳奇故事,成了我們的“導游”。
視頻:初夏,我們走進美麗大自然
五月,我們走進美麗大自然
天仙洞位于瀘州市納溪區,是國家級4A景區,風景優美,人杰地靈,我是很多年前去過一次,但走的前山,這次走后山,聽說風景更好
一路上大家談笑風生,劉老先生因曾經為天仙洞旅游產業出謀劃策,對此地很有研究,這次便是我們游覽的向導。你別看他已經年近八旬,但聲音洪亮、耳聰目明、身姿敏捷、步伐輕盈,比年輕人還精神。每走到一處景點,便為我們認真講解此處的來歷、流傳的故事。走到一個石崖處,大家發現下面許多石窩,很是奇怪,劉老先生讓我們猜它是怎么來的,有人說是雨滴常年滴落形成,劉老師說不是,關于石窩的來歷,這里有兩個說法,一個是以前乞丐在此睡覺,村民不愿意,便敲鑿許多石窩并灌滿水,不讓人在此睡覺;另一種說法是大家敲鑿石窩,燒火煉錫,用來做鍋。聽了劉老師的講解,大家覺得很是有趣。
劉盛源先生給我們講述天仙硐的傳奇故事
劉盛源老師關于天仙硐傳奇故事的著作
一路上,古樹參天,小溪潺潺,這里的確是夏天納涼的好去處,是天然的氧吧。有女老師在,拍照肯定是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,當然,愛好攝影的權哥就成了我們的“御用攝影師”。走到一處瀑布前,激起了大家拍照的興致,找到一處好的角度,大家便會挨個拍攝,個人拍、雙人拍、集體拍……各種姿勢和花樣都弄了個遍,哈哈哈,你看,男老師也很配合,甘當綠葉,真實難為你們了……李玉老師也是拍照行家,對照相很有研究,也很有“獻身”精神,各種角度,各種位置,各種取景,一定要把你拍得最好看。
![]() | ![]() |
第一個打卡景點——天仙硐瀑布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五朵金花合拍
![]() | ![]() |
雙人拍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單人拍
綠葉襯托花兒
![]() | ![]() |
遐想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望鄉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憧憬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我們今天都做了一回模特
姐姐,你這張照片拍得太巴適了
姐姐,你戴上墨鏡好酷哦!
穿行林中,談笑風生!
走到密林深處,有兩個吊橋,大家都覺得有趣,但又覺得危險,便嘗試著拉著鐵鏈小心走過,女老師更是緊張,不敢有半點松懈,偶有人晃動太大,便會嚇得尖叫,生怕掉到河里,我們的劉老先生卻毫不畏懼,三步兩步,便輕松走過去,大家豎起大拇指,真心佩服。
劉老先生行走吊橋,健步如飛!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勇敢穿越吊橋
“我們勝利啦!”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小溪潺潺,小草小花!
順著山路,來到樂道古鎮,因疫情緣故,這里很是清凈,鎮上只有幾戶人家還在,其余都是大門緊鎖,從一些殘留的石頭細節看,這個地方已經有點歷史了,但從建筑的風格看,古鎮應該是解放前修建的,聽說曾經是抗戰時期的物資儲備庫???,這里有一個“公社食堂”招牌,還有點大躍進時期的“味道”,很有特色。
古鎮依山傍水,永寧河在旁邊靜靜流淌
古鎮幽幽
留守老人守著那份鄉愁
慢步在古鎮街道,看著廢舊的老屋,破舊的門框,突然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,鄰居就在對門,吃飯擺在屋門口,和小伙伴四處玩耍的情景,轉眼間,我已是人到中年,哎,時間過得真快。
![]() | ![]() |
楊婷老師古鎮留影
權哥古鎮小憩
順著古鎮,我們走向“抗戰小學”,這是抗戰時期修建的一所學校,校門前有條小河,據說當年只有有一位老師,老師不僅要給孩子們上課,還要每天用小船接送孩子上下學,條件很是艱苦。走過“狀元橋”,我們來到學校門前,這里有一棵大榕樹,樹冠很大,長得郁郁蔥蔥,它靜靜地站在那里,很嚴肅,很威武,像守護校園的衛士,風吹過,依稀聽到它在為我們講述著這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,我仿佛看見許多背著綠書包、穿著破舊衣服的孩子從我身邊跑過,有的穿著鞋,有的光著腳,但臉上依舊是燦爛的笑容。
在抗戰小學舊址前留影
抗戰小學舊址前留影,沉思那段烽火硝煙的歷史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石墻下的沉思
楊婷老師成了“攝影大伽”們的模特
這個校園很小,一眼就能看完,小操場上的旗桿上,五星紅旗依舊鮮艷飄揚,學校有十幾間教室,雖然條件簡陋,但對于當年的孩子們來說,已經是很好的求學之地了。這里還有我校優秀校友何開四先生為抗戰小學的所寫楹聯:“代英遺范澤被千秋春風化雨桃李芳;抗戰精神光昭百代浩氣凌云山河壯”。據說前幾年這個學校仍在使用,如今主要用作參觀紀念。
劉盛源老師著述抗戰小學的長篇小說《云溪抗戰》
![]() | ![]() |
瀘外優秀校友何開四先生為抗戰小學所撰寫的楹聯
劉盛源先生與年輕老師們一起徒步天仙硐,快樂多多,感覺年輕了許多,回到家中,即興賦詩一首:
再游夜郎谷
樂道古街多民俗,
瀑布飛湍真醒目。
抗戰流芳舊址存,
旅游命名夜郎谷。
(注:5月28日隨同民盟瀘外支部采風學習)
劉盛源2020·5·28
充實的一日,感觸多多,收獲滿滿,一切盡在記憶中,美好而難忘……